火狐体育在线网址

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小庭院激活乡村振兴“大潜力”

发布时间: 2024-06-09 02:36:31 发布于: 火狐体育在线网址

  何为庭院经济?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这样定义: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经济形式。

  时隔多年,庭院经济被国家层面格外的重视并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出台《福建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5年)》,提出支持一批试点县积极探索庭院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机制、路径、方法,推动“小庭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市)。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邵武农村面临强劳动力缺失、边远乡镇资源转化乏力、闲置空地普遍、观念老化等现状。庭院经济经营灵活、成本低、见效快,很适合像邵武一样“空地”珍贵的农村地区利用闲散、老弱劳动力来发展,对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邵武市乘着“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东风,紧抓福建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县的机遇,在发展枫林窑青白瓷、银耳、台湾莲雾等多样化庭院产业基础上,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走出一条培育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新路径。

  邵武是闽北工业强市,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达81.6%,因此农村房前屋后出现大量的“零散地”“空闲地”。这些丰富的闲置资源如何变废为宝?近一段时间,邵武市多个乡村开展了积极实践,因地制宜,通过家庭养花、养观赏动物、绿化种植等方式,探索做活做好庭院经济的发展模式。

  邵武市和平镇进贤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的古村落。走进村庄,只见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只要有1米宽的空地,就建一个1米宽的菜园。村里围绕“美丽庭院”“美丽家园”建设评比工作,引导村民利用拆后地、拆违料,将老砖头、破瓦片、小石头变废为宝,把竹篱笆、陶瓷、石磨碎片镶嵌成菜园外围遮栏,创新性地推动创建“一米菜园”,菜园内种什么、怎么种,都由村民自己决定。

  “菜园里产的菜,也不愁销路。”和平镇进贤村党支部书记傅香兰向记者介绍说,他们与福建诚安蓝盾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一米菜园”绿色直供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村民家门口的新鲜蔬菜直供企业食堂。

  “原来种菜只是自己吃,现在种菜既美化环境又能增收,我特别高兴。”村民黄七英笑着说。

  据悉,目前进贤村共建设“一米菜园”60余个,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不仅美化了人居环境,还扮靓了美丽乡村,实现闲置地利用和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步入肖家坊镇肖家坊村,屋舍俨然,处处飘香。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肖家坊村对辖区内闲置地以及倒塌房屋等空地进行排查,见缝插“绿”培育花卉绿植,打造“花卉庭院”新样板。

  “如今村里的古民居成了新景点,我也从农民变成了园丁,既过上了浇花、剪枝的舒心日子,还能增加收入。”花卉庭院管理员梁端琪乐呵呵地说。

  目前,肖家坊村已有近30名村民加入到花卉庭院管理员的队伍中来,预计每人每年可增收2000元。

  肖家坊村党支部书记李远德介绍说,村里用1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启动资金购买种苗建设花卉庭院,由附近农民负责管理,探索出“年底分红”和“工资月付”两种合作模式,让农户房前屋后的资源活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

  截至目前,肖家坊村已栽种2万株大叶栀子和5000株小叶栀子,打造花卉庭院9处,累计近3000平方米。村里与福建花香茶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带动30余户农户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与庭院经济向“兴”而行。

  在水北镇龙斗村,福建花香茶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与30余户有条件及有意愿的农户合作,利用院落等闲置资源,在庭院中种植多肉盆栽和苔藓,引导村民自发整治美化人居环境、栽种盆景发展庭院经济,逐步构建集种植栽培、交易交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盆景产业链条,让“小盆景”栽出致富好前景。

  桂林乡属于邵武市最边远的乡村,有竹林面积13.2万亩,毛竹林面积占全市的四分之一,被称为“竹子之乡”,每年可产鲜笋600万斤。

  每年3月是春笋上市的旺季,在桂林乡槎口村竹笋加工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把刚从各村收购来的鲜笋从车上卸下来。“以前没人收笋,都是在山上长成毛竹,没什么效益。现在工厂建起来了,不仅自家的笋不愁销路,而且还可以在这上班,一来一去赚了几千元钱了!”正在卸货的村民黄权平开心地说着,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农户和企业都是各干各的,品牌化程度不高,生产加工链过短,现在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槎口村党支部书记黄峰表示。

  2024年,槎口村引进闽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售卖村民利用闲置庭院加工的竹笋,形成竹笋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提升了品牌效应,还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竹笋产业化经营发展。今年春季,闽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鲜笋40余万斤,带动林农户均增收近3000元,解决了当地毛竹销售难的问题,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邵武自古以来就是闽赣瓷器烧制交流传播的中枢。枫林村是和平镇危冲村的一个自然村,很早就因制作碗而知名,近20多年又凭借精湛的仿古瓷器加工技艺,获得很多客商的青睐,产品销量也持续上涨。

  “我们依托枫林村原有的制瓷基础,进一步挖掘‘庭院经济’增收潜力,于2023年先后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对枫林村人居环境、河道等做改造提升,并将陶瓷艺术融入乡村文化中,推动‘庭院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说。

  优美舒适的环境,前景广阔的产业,让许多枫林村民愿意留在村里传承先辈技艺。“枫林窑”已成为当地一个响亮的产业品牌,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庭院环境好了,也吸引更加多的客商前来参观选品。现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客商是发图片过来定制,我们每天都在忙着赶订单。”村民邱泽海笑着说道。

  如今的枫林村以村组为整体,主动融入“一村一品”产业链条,打造枫林窑青白瓷非遗传承基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庭院经济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截至目前,已有33户农户成立青白瓷工作室,年产值可达500万元。

  与此同时,邵武市卫闽镇外石村创新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流转闲置的复垦菜地、房前屋院及古树林下空地种植本地优质品种小叶黄花菜,并组织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到田间地头进行种植技术帮扶指导,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后顾之忧。

  目前,卫闽镇外石村共流转土地20亩,带动种植农户30户。据初步测算,每亩可产出黄花菜干品500斤,按每斤批发价6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60万元。

  一方水土就有一方特色。近年来,邵武市从实际出发,突出乡土特色,通过科学设置庭院功能,合理的安排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入驻庭院,引导农户自发性的经营朝有组织生产方向发展,增强市场变化应对能力。同时,庭院经济成本低、风险小、灵活性强等优势,更适合因地制宜策划发展项目,即便是边远乡镇,也能破除交通不便、人口外流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有效激发当地活力。

  发展庭院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农民对农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掌握不足、特色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不够、产品销路不畅等。

  邵武市在实践中发现,要做好庭院经济,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出台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好政策,如信贷、财税等优惠政策,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训等。“还要鼓励探索‘政府+专业方面技术队伍’的模式,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农民全力发展庭院经济的信心。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加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庭院经济发展。”业内专家纷纷表示。

  黄寿英,邵武市和平镇人,文化水平不高。她十几岁起就在邵武城区的一家餐馆里打工,学做本地小吃。2014年,黄寿英和丈夫回乡创业,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一家小吃店,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近年来,随着和平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慢慢的变多游客前来一睹“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的风貌,黄寿英的小吃店也渐渐成为和平古街上游客必打卡的店铺之一,生意也慢慢变得红火。

  “今年,我们想扩大经营,在古镇东门进士街再开一家新店,但是手头资金有限,就始终没动工。”黄寿英和记者说,自己很是幸运,今年3月收到20万元庭院经济贷款,近日新店就要开工装修了。

  发展“庭院经济”产业所需资金量不大。从这一特点出发,邵武市今年借助福建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县的优势,与邵武农商银行联合打造全省首个“庭院经济”专属信贷产品,专项资金给予贷款真实利率50%的贴息,可撬动1500余万元信贷资金投放“庭院经济”领域。此举有助于强化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联农带农作用,引导农户大胆开小吃店、办家庭农场等经营活动,有效解决庭院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难题,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

  如今,第一批申请贷款对象有11户,贷款金额345万元,已探索了民宿、水产养殖、餐饮、菌类种植等多种形式的庭院经济产业模式。

  “‘庭院经济贷’具有额度高、利率低、手续简便等优点,能够很好地助力农户发展经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庭院经济贷’培养农户‘用银行钱发展产业,赚自己钱’的金融思维,实现从怕贷款到敢贷款的转变,同时拓宽途径,促进当地农民热情参加到乡村振兴建设和发展中。”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春霞说。

  除资金扶持外,邵武市妇联、人社等部门还积极举办高素质女农民“美丽庭院”巾帼人才培训班、马兰花网络创业培训示范班等,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实操演练等方式加快培育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

  庭院虽小,潜力很大。“邵武市将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探索打造特色产业,推动‘庭院经济’创建与乡村振兴深层次地融合,不断释放新活力,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快速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奋力谱写邵武乡村振兴新篇章。”邵武市副市长林新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