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体育在线网址

特色村如何延续乡村文化肌理

发布时间: 2024-06-12 08:24:41 发布于: 农家乐蒙古包

  【摘要】文章以“地方特色村”现状为切入点,提出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地方特色,保护乡土建筑;挖掘地方文化,彰显文化魅力;延续村落肌理,发展乡土景观。通过对观点的论述,强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做到有机发展、与时俱进。同时结合现代技术与理念,构建适应现代人居环境的特色城区。

  【关键词】乡土建筑 文化特色 村落肌理 乡土景观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催生许多以农家乐为运营模式的“特色村”。一些发展较早的村镇,因为时间上、环境上的先机,在各地区小有名气、使得周边甚至异地村镇争相效仿和套用,许多优美的村庄、院落和山水景观被新的村镇面貌所替代,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个性,造成了诸多特色村无“特色”的现状。兴业富民,是美好乡村建设持久发展的动力,但这个动力必须建立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前提上。

  其一,应考虑的是作为主体物的建筑,它是依托在地区之上的、土生土长的建筑。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乡村整体风貌,建筑都应该符合该地区的性格和人文特点。一个地方特色风貌的形成是由大量的人居建筑组合起来的,这里的特色是指遵循了当地风貌和城区性格而形成的相对统一的建筑形态,他们的形成来自当地民众的创造和相同的审美价值观。

  在繁荣的特色村建设中,各地盲目跟风、相互抄袭,急功近利的想要快速运营,许多优秀的村镇建筑文化遭到破坏,有的甚至消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使城乡特色稳步发展,就要遵循地方特色,保护和建设乡土建筑。从目前的发展建设角度出发,从地区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局部的建筑问题,合理统筹和规划,避免千城一面和千村一貌的现象。将原有的特色建筑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元素进行保护和开发;将在时间中慢慢生长、慢慢沉淀、有机构建起来的地区环境风貌加以保留和完善,最终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新型特色村镇。

  其二,应考虑的是原本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劳动人民,考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形态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支撑的建筑和承载的环境空间。现实中,空间的生动和活力来源于有活力的居住者和创造者,他们与建筑、与环境有一种承载的关系。他们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是风格建筑的使用者,他们的思想支撑起一个区域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在特色城区的建设中,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人文因素和民俗活动,就很难体现城区的文化性格,没有这些文化性格,特色也将沦为空谈。

  一个村落的历史和文化最能彰显出自身的魅力与个性,也是特色村镇中最生动和最有涵养的内容。目前特色村镇的文化节目主要集中在歌舞、游戏和娱乐等环节中,并且各地内容大同小异。在当下的特色城区建设中,首先应该考证和梳理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这种信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已融入到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是村镇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其次应该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信仰,地方民俗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承和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是发展地方特色的手段和保障。

  立足地方实际,深度发掘历史文化信息。我国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在特色村镇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扬各地区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文化是生长在地区历史之上的,需要认真的发掘和用心的呈现,而文化的彰显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发掘出众多在当地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专题,为广大游客呈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直观而近距离的了解历史、感受文化。

  随着影视传媒业的发展,各地区相继拍摄了很多各自的宣传片系列,网络宣传此起彼伏。和大型旅游景区的宣传片不同,它们大多在制作上构思简单、表现内容单一,很少涉及到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内容,无法激发游客想要深度游玩的欲望和想法。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从创作初期进行消费者定位,并结合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着重研究和考察地方历史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化节目;既要让外地游客赏心悦目,也要让当地百姓喜闻乐见。在特色村镇建设中,所有的艺术作品、艺术表现都应该经过严谨的考证和设计,形成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这种形式更能收获游客的口碑,也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土景观是包含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内的一切景观元素,是村镇整体格局和构成要素的总和。它包含丰富的乡土文化、人文信息和历史渊源,决定着村镇整体特色和风貌。传统的村镇特色和建筑风格形成了特有的地方肌理,这些肌理是经过久远的岁月浸润积淀而成的。传统的村落结构是在长年累月的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彻底拆建的做法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在特色城区建设中是不可取的,现阶段延续和保护传统村镇肌理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特色城区建设中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乡土建筑的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发掘和乡土文化建设,并且要做到有机更新、与时俱进。

  自然生态环境与乡土建筑相协调。自然生态环境是乡土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特色村镇发展和延续的基础。近几年,随着特色村镇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树木绿植被砍伐、农业田地被占领,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技便捷的大都市生活吸引大量的农民进城安居,有的地方出现了人去村空的现象,也导致了村镇生产生活和建筑的瓦解废弃。因此,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还原乡村耕种模式非常重要。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合理地利用地方原有的自然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添加,保证原有肌理的持续性。其次控制环境的污染和维护当地生物的多样性。环境污染是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分不开的,应加大地方管制,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物栖居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同时优化村镇产业结构,促进村镇经济的协调发展。

  活态传承村镇肌理风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村镇结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色,是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劳动人民精神内涵的物化体现,是多元素生活发展演变的厚重土壤。乡土文化是乡土景观最生动的内容,应当做到有机发展、与时俱进。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环境中的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和节奏,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首先传统的民居建筑由于岁月的侵袭,已经破损,但它蕴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信息,不能全部的丢弃拆除,而应进行修缮和保护。在不影响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对使用功能进行更新,以满足现代人居环境的需求。其次活态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还体现在生活劳动、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每个方面。我们应做到立足本土、灵活传承,才能让村镇旅游文化走得更远。

  综上所述,在村镇社区特色建设中,既要保留传统村镇的乡土景观特色,又要与时俱进、活态发展;既要彰显文化魅力,又要遵循地方特色;既要延续村镇肌理,又要顺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城区性格,不是死板的坚守,而是在发展中一直在变化、不断协调的动态过程。在特色村镇建设中,要遵循地方的建筑性格、文化性格,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与理念,构建适应现代人居环境的特色景观,使传统村镇日久而弥新。

  【注:本文为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关中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土建筑保护研究”(15JK1802)阶段性成果】